“綠色經濟”構圖添藍底 海洋生態保護獲雙贏
來源:
|
作者:hkwd6fabe
|
發布時間: 2019-02-14
|
4824 次瀏覽
|
分享到:
新奧環境 污水處理】在“綠色經濟”理念下發展“藍色經濟”,以保護海洋為前提,縱深推進生態環境防護與治理。源于此的創新火花不斷迸發,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預示著經濟新增長點的擴容。
【新奧環境 污水處理】在“綠色經濟”理念下發展“藍色經濟”,以保護海洋為前提,縱深推進生態環境防護與治理。源于此的創新火花不斷迸發,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預示著經濟新增長點的擴容。
“綠色經濟”構圖添藍底 海洋生態保護獲雙贏
最新研究指出,海洋面積大約只有13.2%還是“海洋荒域”,即未受人類活動影響的區域。當然,不僅僅是對海洋生物的捕獵,還有生態破壞對海洋整個大環境的影響。
可能很多人都已經聽到過很多類似的消息,陸地上的垃圾或者是被污染的溪流、河湖水匯聚到了海洋里。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的人類活動,讓近海水域的水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河長制之外還延伸出了灘長制、灣長制這樣的管理制度。
對海灘生態環境的重視,對海灣區水環境污染的治理,都能夠有效地截斷污染源直接入海的路徑。總體而言,在河長制全面推廣,并且取得了初步進展的前提下,灘長也好,灣長也好,為污水和垃圾沖進海洋拉開防護網,找到負責人,是有益的嘗試。
仍記得前幾日,媒體公開了一組北極熊寶寶玩耍黑色塑膠袋的照片,地點是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離大約幾百公里的距離。可見,陸上垃圾對海洋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不少人再一次刷新了,關于“海洋里的PM2.5”的危害性認知。
如同一只蝴蝶煽動的翅膀,同根同源的海洋并不能真正與陸地活動分割開來。眾所周知,目前各地關于海洋塑料污染的消息頻現,塑料垃圾對海洋生態的威脅也確實足以讓任何一個國家重視。
論面積,海洋占據了大半個地球版圖;論資源,海洋資源挖掘潛力不可估量。故,“藍色經濟”發展的呼聲也變得越來越高,但是前提卻是站在“綠色經濟”構圖的制高點上。
因此,聚焦海洋環境保護這個命題的業內外人士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
就在深圳舉行的第一屆“率先杯”未來技術創新大賽決賽上,一種海水中可降解材料的亮相吸引了眾多目光。號稱“能自動消失的塑料”,中科院理化所工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團隊通過向生物降解聚酯體系中引入非酶水解基因,實現了塑料的海水可控降解。
這一創新之舉有望成為航行中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有效替代方案,甚至能夠在水產養殖等其他領域延伸應用。
此外,美國一個12歲的小小發明家帶來了紅外線水底汽車,作用就是偵測海洋微塑料。據悉,12歲的Anna Du為這輛機器人車裝配了紅外線偵察和拍攝功能,在特別算法下識別廢棄物。盡管目前只能延伸至水下7.6米,但是不論是創新精神、環保意識,還是新思路都值得稱贊。
為了保護藍色海洋,來自民間的高手可不少。曾經令人驚艷的“海上漂浮垃圾桶”設計已經開始在英國探索大規模商用路徑,而研發Seabin的是兩位澳大利亞沖浪者。眾籌成功后,這種垃圾桶就獲得了不少商家的青睞,為解決海洋垃圾污染再添助力。
以上,海洋有形污染其實獲得了頗高的關注度。不過,也有一部分聲音開始科普“無形污染”。具體而言,就是所謂噪音污染對生物聽覺、生物行為、生物器官等方面的影響。凡此種種,均在提醒人們,海洋環境保護在生態自然循環體系中的重要性。
也如上述所言,海洋環境的優良是保障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于海洋空間進行各類活動的先決條件。
現代理念中的“藍色經濟”,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統一,“利用”和“保護”并存。發展旅游業也好,發展海水養殖也好,發展油氣勘探也好,或者海洋能開發也好,都是不錯的經濟增長點。
(來源:中國環保在線)